陶舜
又到毕业季和招生季,有关大学生就业和名校争抢高分考生的新闻依然引人注目。7月2日,“昆明学院人才店”进驻淘宝网[微博],网店的“商品”全是“小鲜肉”——65位优秀毕业生每个标价千元。这或许是国内首批高校毕业生以“商品化”形式亮相,经新京报报道,网店取得了很大的轰动效应。
昆明学院愿意在传统的招聘渠道之外,利用新思维、新途径来推介毕业生,这值得更多高校效仿。你可能也很疑惑,一个优秀毕业生才“卖”千元吗?其实千元“标价”只是网店(高校)针对用人单位的“招聘意向金”,15天内会退还用人单位,人才的薪酬还要面议。
按照学校的说法,“昆明学院人才店”创店的初衷是利用“互联网+”,创新高校就业工作模式,帮助毕业生向社会全方位“秀”出自己,促进学生就业创业。人才店反客为主,让企业围着人才转,这与招聘网站那种人才围着企业转的局面比起来,就业体验好多了。观其网店和“宝贝”,对人才的展示比之过去已经鲜活许多,比如每个人都有一句个性化的自宣,呈现自己的志趣和特长,大幅的照片和短视频更能直观展示人才的实际面貌。你还记得学校的就业推荐表给你写的那些程式化的、了无生趣的评语吗?
实际上,由于网店是校方开办,昆明学院的人才店还不够无节操无底线,“互联网思维”还很粗浅,但学校能带领学生迈出这一步,也是蛮拼的——很遗憾,这样的网店并非更熟悉网络调性的学生自主开办,否则网店很有可能开得更成功,如果步子迈得更大一点,做个APP、融点资,颠覆一下招聘的商业模式,过几年去纳斯达克[微博]敲钟并不是没有可能。
十多年前,在福州的一场企业林立的招聘会上,福州大学学生杨少锋灵光一闪,自设摊位打出广告语“谁聘我?年薪十万!”,第二天就上了头条。如果说在当时这样的事情还算稀罕,那么今天这样的故事我们应该习惯,而在大学生创业都已经被政策充分鼓励的前提下,“融资100万,他投了我!”这样的故事还应该更多才是——今年5月,国务院办公厅已印发文件,允许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,创业可折算为学分。
有人说,这样的大学是不是太功利了?其实,有意愿创业且适合创业的大学生并不多,对于这一小部分追求“功利”的大学生来说,政策和学校助其创业,既顺应其创业需求,也是对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进步思潮的积极响应。在创业和就业这些问题上,就应该“功利”一点。大学的问题在于,该功利的地方还不够功利,不该功利的地方又太功利了,比如招生。以北大[微博]清华为首的名校,每年都在上演掐尖的抢人戏码,今年演变成了网上骂战,拿钱“买”高分考生早就不稀奇了,从招生的小格局看,为了招到好苗子不遗余力,是称职的。然而,招生沦为招分,招生战沦为招生分数线保卫战和院校间的骂战,似乎失了大学和教育的大体。
考察大学生的招生、就业和创业,不难见出教育的问题和出路均系于“以人为本”的回归,把学生当作更具多样性和趣味性的人来看待,而非简单的一个考分,招生才有望走出招分的泥潭,把就业招聘视为人与人的连接,就业就是一个社交行为,其中应该融入人的性情、趣味、智识甚至故事,而不仅仅是一份招聘网站的标准化简历。在这个问题上,昆明学院做得虽不十分优秀,但至少已经想明白了。
延伸阅读: